本报记者 李静
皮肤紧绷、喉咙干痒、咳嗽频发……立秋以来,一股“燥气”悄然弥漫在空气中,不少市民陆续感受到秋燥带来的不适,近期我市多家医院接诊了不少类似患者。什么是秋燥,其会发出哪些健康信号,市民该如何科学防秋燥?针对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相关中医师。
初秋“燥气”袭人
近日,王阿姨突然出现咳嗽、干咳无痰、胸闷气逆、恶寒无汗、鼻鸣鼻塞及皮肤干痛等症状,吴中区城南卫生院中医师对其检查后,诊断为凉燥证,系秋凉燥气侵袭所致,肺受寒燥之邪影响,津液耗损严重。城南卫生院的医生迅速为王阿姨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。
根据中医理论,需温润养肺、化痰止咳。因此,为王阿姨开具了经典方剂——杏苏散。该方剂由紫苏、杏仁、桔梗、前胡、枳壳、半夏、茯苓、陈皮、生姜、红枣及甘草等配伍而成,旨在轻宣凉燥、理肺化痰,同时兼具驱寒解表、止咳化痰之功效。
在服用杏苏散3天后,王阿姨的咳嗽症状有所减轻,胸闷气逆感消失,皮肤干痛也有所缓解。
无独有偶,近期,市民李女士也觉得自己的皮肤变得干燥,还时常伴有喉咙干痒、干咳无痰的情况。起初,她以为这只是季节转换的正常反应,但喉咙越发干痒难忍,于是来到相城区太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求专业帮助。该中心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方六一通过仔细询问病史,并结合其症状表现,认为李女士为典型的“秋燥”。针对她的病情,建议李女士在饮食上多食用具有润肺生津功效的食物,如秋梨、百合、莲子等,还为她开具了具有润燥止咳、滋阴润肺功效的中药方剂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调理,目前,李女士皮肤干燥、喉咙干痒、干咳等症状明显减轻,精神状态也恢复了不少。
润肺养肺最关键
秋燥,这一融合了季节特征与人体感受的词汇,究竟隐藏着哪些健康密码呢?吴中区城南卫生院中医科顾问、主任中医师初杰介绍,顾名思义,秋燥指人们在秋季这一时期特有的干燥感受。中医理论认为,自然界的四季变换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,春季万物复苏,气候温暖;夏季炎热难当;秋季则步入干燥;冬季则严寒凛冽。秋季之所以干燥,主要是因为此时雨水稀少,空气湿度大幅下降,自然界整体呈现出一种偏燥的状态。
秋燥对人体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肺部。中医认为,秋季的气候特点与肺脏相通,肺主皮毛,具有宣发和肃降的生理功能。因此,秋季人们常常会感到皮肤、毛发、耳鼻及口唇等部位干燥不适。此外,肺与大肠相表里,还容易导致大便干燥。还可能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,进而诱发一系列呼吸道疾病。因此,秋季更应润肺养肺。
中医教你科学防秋燥
那么,市民该如何科学防秋燥呢?初杰介绍,秋季养生的核心在于呵护肺部,以减轻秋燥带来的不适感。具体而言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。首先,注重饮食调养,以润燥为核心。选择具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物,如秋梨膏、梨等。百合、莲子等食材也是秋季养肺的佳品。适量饮用菊花茶、银耳羹等润肺茶饮,也能达到良好的润燥效果。
其次,市民应适量运动,避免过度劳累。秋季避免过量运动导致阳气耗散,可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,这些运动既能帮助市民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,又不会过于疲劳。
再次,市民应规律作息,早睡早起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这就提示我们,秋季应调整作息时间,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元气,增强抵抗力,更好地应对秋燥。
同时,情绪调节也不可忽视。秋季气候干燥,容易引发人们情绪低落、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,而中医理论认为,情绪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,尤其是与肺的关系更为密切。因此,市民在秋季应注重情绪调节,保持心情愉悦舒畅,可以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旅行等方式放松心情,缓解压力。
最后,一旦出现秋燥引起的相关症状,如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,应及时对症治疗,润肺养肺。中医提供了多种治疗燥咳的方法,如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燥咳症状,可采用润肺、润燥、养肺的方法进行治疗,常用的中药方剂如清肺救燥汤等。中医还强调“治未病”的理念,通过日常调养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。